□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柳琛琛 陈倩 赵贝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中灿工会搭台,绝活登场。5月27日,由湖北省总工会主办、省职工科技文化中心承办的“工友杯”首届“e有绝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圆满落下帷幕。为期一天半的决赛中,30名选手脱颖而出。面对专家评委,各位选手镇定自若,各自展示经过千锤百炼练就的绝技绝活。5月10日起,省总工会联合极目新闻,在极目新闻微信公众号开启为期10天的网络投票。决赛采取网络票选+专家评审相结合方式计算综合得分,三个赛项前十名、总共30名选手,符合条件的报省总工会核准后,将纳入“荆楚工匠”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深埋在地下的电缆,一旦出现故障,想要进行紧急维修,如何判断具体哪一处出现了破坏呢?49岁的国网襄阳供电公司配网抢修班职工邹松给大家展示了一把自己的绝活。比赛现场,连在一起的五段电缆线,放在不透明的管道内,被缓缓推上赛场,每段长达数米。一名评委代表随机选择一段电缆线,任意选择位置进行破坏。随后,电缆外的不透明管道被合上,从管道外,无法看出破坏点。整个过程中,邹松和助手的双眼被不透明眼罩遮住,要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精确找出电缆故障点。只见邹松掏出设备摆弄了一会儿,拿出一个拐棍模样的仪器,戴上耳机,顺着电缆管道,一边缓步行走,一边仿佛在听着什么。恰好在评委破坏电缆的地点,邹松停了下来,他示意评委,故障找到了。邹松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电缆故障发生后,要想迅速修复,必须要迅速在方圆几公里之内找到故障点,这个绝活的关键在他的耳朵。因为耳朵很灵,他被同事称为“邹一听”。原来,经过故障点时,通过设备可以听到特殊的声音,其难度堪比在噪声中听到一根针掉地上的声音。2008年,邹松作为湖北选手参加全国比赛,获得电缆故障探测单项第四名。本次大赛,他在基础产业类赛项中荣获“十佳绝活奖”。另一名参赛选手易喜成,则向大家展示自己“不一样的双手”。他今年41岁,从事镶贴工工作22年,在初赛中,他利用瓷砖不同颜色,将其分解重组,高精度切割、精细镶贴,使用3D立体瓷砖镶贴工艺铺贴一幅三峡大坝,成功脱颖而出。决赛现场,他一手握着一枚生鸡蛋,一手拿着刀片等工具,将鸡蛋壳的一端完整地切割下来,而鸡蛋膜完好,鸡蛋壳不破裂。“在建筑业有个俗语,说‘木匠看尖尖,瓦匠看边边’,切割时要眼准、手稳,才能让瓷砖的边该圆的地方圆,该直的地方直。”易喜成说,没有特别的技巧,唯有沉下心来练习。把一张破损严重的画作铺在白纸上,借助浆糊、药水的作用,加上刷子的轻轻拂过,一番处理之后,现场观众就能看到它的本来面目。这是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赵晓龙展示的绝活。1988年出生的赵晓龙进入湖北省博物馆工作后,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历练,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文物修复专家。2018年,他代表湖北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首届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荣获书画修复项目一等奖。一个碎成一地破片的古瓷瓶,经过一系列工艺,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件完好如初的文物。这是34岁的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技术员张济夏展示的绝活。与赵晓龙不同,34岁的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技术员张济夏入行经历更为“传统”:他是沿着学徒制,从学徒工成长为技术专家的。如今,他是湖北为数不多的能够独立完成陶瓷文物复原修复技术能力的文物修复师。2021年,他代表湖北参加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荣获瓷器文物修复项目二等奖。在此次“e有绝活”决赛中,这两位80后文物修复师双双进入新就业形态和传统工艺类赛项的“十佳”。一袭浪漫的白色婚纱,还有孙悟空、猪八戒这些一人多高的人偶,都是由一个个普通气球扎成的。当这一绝活展示完毕,连工作人员都忍不住上前合影。这项普通又不普通的绝活,来自湖北省南漳县的小伙子徐登勇。汽车、房子、动物、甚至衣服都不在话下,这是徐登勇的“气球手工艺术”绝活。2004年,15岁的徐登勇离开学校,前往广州,在一家电子厂当工人。一天午休时,他偶然收看了一档电视节目,一位出场嘉宾穿了一套气球做的衣服,令他眼前一亮。“气球的颜色喜庆鲜艳,能够做成不同的造型,给人带来欢乐,大家一定都会喜欢。”2017年5月,徐登勇在央视节目《出彩中国人》中,展示自己的气球创意。在节目中,表演者们身穿气球编制的衣服走秀,节目主持人现场也穿上了气球做的“白雪公主”造型的裙子,获得四位导师的通过。2019年,他又参加了国内气球行业比赛——CBAC中国气球艺术大赛,凭借带有科幻和中国风的创意《神兽龙马》,斩获了大型组的冠军。27日上午,“e有绝活”大赛新一代信息技术类决赛中,“智能剥虾机器人”绝活演示者孟弢、“无源降温光学超材料织物技术”绝活演示者陶光明,脱颖而出,获得“十佳绝活奖”称号。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主要聚集“光芯屏端网”,包括光纤光缆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液晶显示器件制造、光纤传感技术等高技能新兴产业。正如“无源降温光学超材料织物技术”绝活演示者陶光明所说,科技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造福社会,科技进步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决赛展示现场,陶光明将一块“布”层层分解,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基于形态学分级设计和先进工业制造方法的无源降温光学超材料织物技术”。最终,这项高精尖的科技如何美化生活,在他的展示中生动体现出来,而且可知可感。“穿上这块布做的衣服,可在户外阳光直射环境下为人体皮肤降温近5摄氏度,汽车内部可降温近30摄氏度,空调外机降温约24摄氏度。”陶光明说。入夏,小龙虾季已经来临。5月27日,另一名选手孟弢展示了他的“智能剥虾机器人”绝活:轻点按钮,18台机器人联动,一分钟可将约1100只小龙虾的虾头和虾身分离,一天可替代50名剥虾工人。孟弢现场介绍,剥虾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采用了与围棋原理类似的网络神经算法,可以像人的大脑一样,在读取、运算后发出指令,通过大数据汇算,能将虾的角度和位置发送给机器人,实现动态抓取和追踪放料。“有了它,湖北虾类加工企业由劳动密集型真正转变为技术密集型,按照每年可向市场输送30套小龙虾类食品加工机器人的生产计划,每年将可以节省人工成本1800万,新增小龙虾国内外销售额5亿元。”孟弢说,这项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应用在鱼、虾、蟹等水产品的深加工处理中,这对作为水产大省湖北来说很有意义,对喜欢吃水产品的湖北人来说,生活品质也通过科技手段逐渐提高。
手机:18952707000(冯经理) 电话:0514-88770377
邮件:195214804@qq.com